新幾內亞是全地球語言最多樣的地方,像這麼分歧的地方該怎麼讓每一個人認同這個國家?光Milne Bay省就有很多來自玻里尼西亞的島民,和美拉尼西亞的文化差很。聽過「這一夜我們說相聲」的「國與家」橋段嘛?台灣的眷村聚集了來自中國不同省份的軍眷屬,很多人鄉音很重,觀念也差很多,相聲橋段中的村長不免發出感嘆「這樣咱們中國怎麼會統一呢」。在巴紐生活差不多就是生活在老眷村的感覺,這些人怎麼認同彼此都屬於同一個國家?

在巴紐生活一陣子,肯定會發現巴紐人是透過消費,藉由擁有某些特定的物品發現自己是公民,也就是說國家被物化了,例如:我跟兩位朋友到Lae參觀Morobe show的時候,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像死觀光客,特地到超級市場買了巴紐國旗裝和帽子,這樣就比較不會成為小偷的目標,巴紐有非常多人穿有PNG字樣或是國旗圖案的衣服。在很多美拉尼西亞國家的文化裡,人與人都是處在關係當中,你必須與其他人建立關係,才能藉由這段關係反推自己是誰,例如跟別人交換物品,就可以建立與他人的關係。像我生活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Milne Bay省,該省有很大的範圍是在Kula交換圈內,在此交換圈當中,島民會跟其他島交換禮物,但是禮物本身沒有實用價值,譬如說很漂亮且加工過的貝殼項鍊(我有帶回台灣),而且也不會一直留在某人手上,一定會再交易出去,因為他們得透過交易的物品的名字和歷史,來建構自己的聲望和地位,就好像我們到故宮看古畫展,常常會看到畫上蓋滿了鑑賞人的印章,例如乾隆皇帝的「古稀天子」,我們可以藉由印章回溯圖畫的交易歷史,知道誰曾經擁有過它,如果乾隆皇帝曾經擁有過它,現在的擁有者的聲望就會很高,只是說我們可能會買下畫當成傳家寶從此就不再交易,而Kula交換圈的人會讓它一直易手。換句話說,Kula交換圈裡的人並不習慣購買禮物和永久擁有禮物,因為這樣他就比較難以透過和別人交換的關係來定義自己的地位了,他會迷失自我。可是當我們把範圍拉大到整個巴布亞紐幾內亞,這樣的交換就很困難,你要讓全國的人都納入交換體系是很困難的,而且巴布亞紐幾內亞很大,地勢又很崎嶇,要進行大規模的交換得像Mline Bay那樣擁有很多距離不太遠的海島,才容易進行。既然不再能夠用「交換禮物」來讓巴紐人了解彼此都是同一個國族的關係,就只好用消費的方式來想像出這個共同體。

國族國家是一個想像出來的社群,巴紐人口不多,交通不方便且人民收入有限,巴紐人的一生可以面對面接觸、認識的人,我想不會超過兩千人,要怎麼跟沒有見面、認識過的陌生人有一體感、有休戚與共的感覺?而且這些人可以講和自己差很多的語言,長相和文化也差很多!這肯定是腦補出來的「想像共同體」,國族是一個想像的消費社群,國家是一個可以擁有的、可以用的物,國家可以消費,這過程讓消費者成為整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gicF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