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詐騙不是人類的專利,在自然界中,到處流竄著詐騙的訊息。
當訊息傳到不正確的接收者那,
或是對不正確的發送者發送出的訊息有正面的回應,
可能都會喪失在自然界的適應度。
躄魚(angler fish)會用頭頂上類似釣竿的構造來欺騙其他小魚,
等小魚靠近的時候,就張大口把小魚吞下肚。
那為什麼被躄魚捕食的小魚甘願上鉤呢?

有兩種理論來解釋自然界的欺騙行為:

1.新環境理論(Novel environment theory):當生物面臨新環境時,需要足夠的時間適應,
就像程式設計師面臨新的需求時,
可能急著把新功能做出來,
但還沒足夠時間來修補臭蟲,
也就是來不及顧系統的品質。

2.鑽漏洞理論(Exploitation theroy):架構再怎麼縝密的系統都可能有漏洞,
或許有好幾種候選的架構都有漏洞,
但是系統架構師就選擇了漏洞最少的架構。

用漏洞理論來檢視躄魚和其獵物的行為,
可以說小魚「回應」躄魚誘餌的行為
要比「不回應」來的好。
小魚選擇的「獵食系統架構」是靠視覺來鎖定目標,
只要看到白白會擺動的東西,就靠近看看,
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可以吃到好吃的獵物,
但是躄魚破解了這個機制,
小魚就要冒著被躄魚吃掉的風險,
但總比不嘗試而活活餓死好。

Reference:
1.Christy, J. H. 1995. Mimicry, mate choice, and the sensory trap hypothesis. American Naturalist 146: 171-181
2.Crespi, B. J. 2000. The evolution of maladaptation. Heredity 84:623-629.
3.Pietsch, T. W., and D.B. Grobecker. 1978. The compleat angler: Aggressive mimicry in the antennariid anglerfish. Science 201:369-37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gicF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