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新聞:台灣海產店商人趕在蘇眉魚正式列入保育類動物之前,下海打蘇眉魚論斤論兩賣。

許多人開始分享國外的做法,包括馬爾地夫、印尼、帛琉等,並建議台灣應該跟進。我認為擬定政策和擬定商業計畫一樣,都一定要先進行SWOT分析,這是最基本的分析技巧,只會說別國怎麼做並一味模仿是不切實際的,你要考慮內部和外部的因素。我在印度洋太平洋諸島國累積了2000潛的經驗,觀摩了許多國家和潛店的做法,在此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並擬出一套可行的發展方向共大家參考。

澎湖有藍洞 綠島和蘭嶼有黑潮,墾丁海陸風光都很優美,東北角可以發展成微距攝影天堂。那為什麼這些點卻不像東南亞的知名潛點那麼有名?台灣雖然有黑潮經過,海洋生物多樣性高,但過漁的情況嚴重,要在台灣的海裡看到鯊魚、隆頭鸚哥、蘇眉、燕魚等潛客喜歡看的大魚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有潛點的海岸線的開發也趨於飽和,又沒有像菲律賓、印尼、東地汶、巴布亞紐幾內亞擁有很好的黑色火山沙潛點,要用水下景觀和生物多樣性跟東南亞諸國硬碰硬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利用東南亞諸國沒有的優勢才行。

台灣只要完全禁止沿岸捕魚,就可以吸引外國潛客來台?我想問題沒這麼簡單。在台灣要馬上下令全面禁捕是不可能的事情,台灣有根深蒂固的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要改變需要時間,甚至改變不了。假設台灣的海鮮文化短期內不會改變,也不要期望能夠改變,那該怎麼分階段慢慢改善台灣的海洋環境,讓更多人可以親近海洋,讓海洋生物可以快樂地在台灣生存呢?

我想大多數人想到的是「產業升級」,讓投入休閒產業的人有更多錢賺,也就是把入門技術門檻提高,簡單來說就是從漁撈業往觀光業發展,台灣最早是往水上活動和浮潛發展,同時默許當地漁民在國家公園和保護區內捕魚賣給海產店,近年來則有越來越多業者往水肺潛水發展。很多人的盲點是產業升級就只是要將規模擴大,蓋大飯店,蓋多一點民宿,增加店內帶浮潛的教練和浮潛用具,其實不是,這只需要足夠的資金就可以做,講白一點,出租浮潛用具的生意連不識字的歐巴桑都可以做。海洋休閒的產業升級就是往水肺潛水+潛水度假村發展,就技術上而言,要經營一家潛水度家村絕對比民宿難很多,我想有上過PADIIDC的人就知道,詳情請參考PADIThe business of diving一書,在此就不贅述。不過,海洋休閒產業升級還要有市場,不然還是撐不起來。

背包客市場台灣搶不過東南亞,除了價格因素以外,還有所謂的Exotic - 異國風情。就價格而言,東南亞壓低價格的作法是,低價雇用當地導潛,聘請外國管理階層,吸引外國客群。也就是說,教學交給外國教練,FunDive交給當地導潛。台灣如果要仿效這樣的模式,要問兩個問題,第一,你用低薪雇用當地導潛是否有吸引力?年輕人願意幹嘛?第二,台灣有辦法吸引外國人來當教練嘛?另外,泰國和峇里島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老外?簡單來說就是Exotic,異國風情。台灣很明顯不夠Exotic,那麼就得用其他優勢來彌補,不然是無法吸引外國觀光客的。很明顯,台灣最有異國風情的地方,就是原住民部落。有什麼地方是有原住民部落又是很好的潛水點?答案很明顯,就是蘭嶼。不過,這要看當地人的意願,達悟族不一定願意往高度商業開發發展。假設未來蘭嶼不往東南亞海島模式發展,那麼就得靠本島的潛水教學軟硬體做起,要吸引大量的西方人來台潛水短期內會有很大的難度。拼高端市場也有難度,因為台灣沒有環礁,而東沙群島位在各國邊境,有政治和治安上的考量,無法發展成水屋度假村,而且台灣的冬天水溫太冷,又有東北季風,若高級度假村只有半年可以營運,那麼旺季的營收就得能夠彌補淡季時的虧損,營運上會有很大的壓力。

我認為台灣應該定位成為「亞太中文潛水教學中心」。因為台灣有語言(中文+一般人簡單英文可以通)、治安好、基礎建設發達、食物好吃的優點,可是要考慮現在是M型的社會,你要拼低價,絕對拼不過東南亞,在東南亞不管船宿還是船潛都便宜,你要搶高端市場,也絕對拼不過奢華海島,例如馬爾地夫、夏威夷、大溪地、賽席爾。而且別忘了,沖繩就在台灣旁邊,食安問題嚴重加上安倍經濟學,日幣狂貶值,廉價航空齊飛,大家中秋節寧可多花一點錢到日本吃和牛燒肉,也不願意在家吃烤肉,會講日語的人也會傾向到沖繩或石垣去潛水。所以台灣要想辦法另闢出路。未來和中國的關係可能會更密切,是危機也是轉機,大量的中國客可能會排擠其他國遊客,但會帶來大量的中文客群,而這些客群極可能是英語能力不是很好,不敢自助到東南亞潛水,或是考慮到某些東南亞國家的治安問題不太敢去,也可能沒有足夠預算到馬爾地夫等奢華島嶼,另外也考慮到中國護照不好用,到很多國家都要辦手續繁雜的簽證,所以中國人傾向到簽證容易辦或不用簽證的國家旅行。同時,有許多住在東南亞的華人也喜歡到台灣來旅行或旅居,特別是馬來西亞和香港的年輕人,尤其最近香港的特首普選事件,讓很多香港人有移民台灣的打算。台灣剛好可以利用中文潛水教學吸引年輕人投入,台灣奔身也有很多打工度假回國的年輕人,相信去過澳洲以後,願意投身旅遊業的會很多。等潛水業者規模夠大,就可以有更多經費更新裝備,這會是正向的循環,要知道,到東南亞雖然便宜,卻有設備不好的疑慮,尤其是壓縮機和減壓艙,台灣有些潛店有新穎的壓縮機,加上台灣有設備完善且距離潛點近的減壓艙,可以充分發揮設備和安全上的優勢。關於水下的安全,現階段最需要處理的問題是水上摩托車和漁港問題,像墾丁後壁湖的水上摩托車業者竟然在有大量潛水客出沒的地方營運,這是非常危險的,漁港和潛水區也要劃分開,不然容易發生螺旋槳打擊潛客事件。問題是,你要怎麼趕走水上摩托車業者並勸國家公園內的漁民休漁?另外,台灣有強大的醫療,卻沒有完善的潛水保險體系作為後援,現有比較主流的潛水保險是DANAsia Pacific,如果國內保險業者可以針對潛水開發保險產品,相信會有更多人覺得安心會更願意投身潛水。台灣冬天的水溫不高,但可以在冬天的時候進行攝影、急救、魚類辨識、乾式防寒衣訓練等活動,或是利用冬天帶團到東南亞各國移地訓練。

在台灣要做好一件事,一定要考慮到錢。除了要想到怎麼產業升級,還要想到怎麼分配產業升級後的利益?這一定要分階段實施,首先要有讓潛水的產值有一定規模,才有辦法談。像巴里島的土藍奔居民是不捕魚的,這在印尼很多島嶼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為什麼當地捕魚人心甘情願放下魚槍和魚網,投入保育和潛水產業?簡單來說,就是有拿到錢,而且拿到的比原本還多。對於以前的土藍奔人來說,賺錢的途徑基本上就是當農夫、養雞鴨、打魚,沒有太多選擇,所以當他們發現禁漁可以大幅增加收入,全村的人就會毅然而然地投入,很團結。但在台灣不一樣,台灣有比較多賺錢的方法,在海中沒魚可以看,吸引不到潛客,他們還可以做其他生意,例如開民宿或是到墾丁大街做生意等等,也就是說,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保護好海洋需要長期投入,獲得的利益又不確定會不會進自己的口袋,所以一定會有人傾向掠奪海洋公共財。

如果我們要學帛琉抽出海稅,這些稅要怎麼分配?如果單純用戶籍來分配,肯定會有人投機,把戶口遷過去拿錢。或許把經費撥給漁會,讓漁會利用這筆經費去鼓勵休漁,輔導漁民轉行投入觀光業,例如將漁船改造成潛水船,並輔導漁民取得潛水技術甚至教練執照會比較實際。然後學習帛琉,利用這筆經費去雇用水警,,取締非法漁撈,從當地社群的失業人口中雇用或許是不錯的做法,可以提供當地人就業機會,也可以徵用原先在潛點畫地盤的水上摩托車業者,利用水上摩托車來巡視。只是在台灣不能以這樣的名目來實施,就我的建議,台灣定位在中文潛水教學中心,應該要針對的是教學潛點來抽稅,例如到後壁湖、萬里桐、龍洞公園上海洋實習要額外買門票,然後利用這些經費修繕潛水教學設施,例如樓梯、沖水設備、更衣間、急救設備、教室等等。學帛琉抽FunDive出海稅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一旦抽稅,就會排擠原先計畫在台灣的FunDive客群,轉往東南亞FunDive。

當台灣已經成功發展成中文水肺潛水教學中心以後,下一步還可以往「中文水中攝影教學/販售/維修中心」發展。台灣的電子製造業很發達,必須發展自我品牌,發展成維修保養和水中攝影教學基地,這是參考泰國龜島的作法。龜島有許多英國人開設的水攝教學中心,吸引了不少西方年輕人長期待在島上學習水攝。台灣已經有很多人掌握了單眼的技巧,而且陸地上熱門的攝影地點一到假日一定是被攝影人擠的水洩不通,要拍個101煙火都要一大早就到象山卡位,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會失去攝影的樂趣,潛水加攝影是新的方向,入門的門檻比較高,潛水和攝影技術都要好,又要有錢,基本上比較不會發生一堆人擠在潛點拍照的問題,可以讓攝影人重拾拍照的樂趣。台灣有很多很好的水攝高手,要找師資絕對不是問題。發展自我品牌的原因是避免競爭對手在網路上低價競爭。現在網購很流行,網路上的價格一定會比實體店面還要低一點,為了避免網購削價競爭,有個很明確的作法是自己發展水攝用品品牌,若能搭配良好的水攝教學環境,就會吸引夠多人投入水攝。除了自我品牌,還可以往客製化走,日本的Moby客製化防寒衣,一件竟然可以賣到十萬日幣,強調合身和高品質的材質,竟然可以賣到一般防寒衣三倍以上的價格。而光學和金屬加工對於台灣的製造業者來說也不是太困難,如果能夠讓使用者客製化水攝用具,我想也是有市場的。

台灣目前關於潛水和海洋生物的中文科普/旅遊書籍並不多,自己的媒體自己救,潛水書製作成本高,除了要到世界各潛點旅遊,也有很高的技術門檻,包括中性浮力+攝影技術+海洋生物知識,而記者多半是文學背景,少有生物學訓練,所以我並不期待台灣媒體會投入很多心力在海洋生態/潛水活動報導上,即使有也不是很專業,於是自己寫了兩本潛水書,目的就是減少資訊不對稱問題,你必須要教育消費者,消費者才知道怎麼選擇好的店家,不然消費者只會從價格上去比較,詳情可以參考我寫的「如何減少潛水產業資訊不對稱問題」一文。除了教育消費者,媒體還可以發揮宣傳的力量,台灣目前很欠缺水攝比賽和水攝研討會,原因還是很簡單,因為比賽和研討會都會在東南亞辦,便宜潛水環境又好,不過多半是用英語舉行,所以台灣可以考慮辦個限定華人參加的比賽,並邀請華人水攝大師用中文舉辦研討會,先把場子炒熱起來,再慢慢擴大規模會比較容易。

等到潛水產業夠成熟,還可以學習澳洲大堡礁的做法,和餐廳合作,如果某家餐廳不供應魚翅和保育類動物,就在潛店和潛水船上貼上該家餐廳的Logo,也可以發折價卷給餐廳,讓到該餐廳消費的客人享有優惠,這會是很不錯的異業結盟模式。

結論:
台灣應該往「中文潛水教學基地」+「中文水中攝影教學/器材販售維修保養基地」方向發展,而不是單純仿效國外的做法,必須基於SWOT分析才能擬出正確的政策走向,並利用異業結盟和消除資訊不對稱的方式,來避免劣幣逐良幣。下次看到蘇眉魚的時候,記得想起我寫的這篇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gicF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